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:::
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

〖村民投稿〗感受的真實 by陳宛靖(晶晶)

在路上

初次開車從高雄前往貢寮的路上,天漸漸暗了,原本開在大條路上跟著導航倏然右轉,進入一條幽暗且蜿蜒的小路,忐忑與未知的心情就伴著窗外的雨滴,一路跟隨我抵達和禾聚落,映入眼簾是已經廢校的吉林國小,就這樣矗立在內寮的山中間,歷經六個小時的車程抵達這裡,感覺一切都好不真實。

與生態的對視

隔日一早,我與駐村夥伴瑞文,便跟著和禾夥伴協助帶領台北社區大學的長輩們,一起認識隱身在內寮山中仍在耕作的水梯田。還記得入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「洗鞋底」,是為了隔絕攜帶外來種的可能性,彷彿一種儀式般,讓大家帶著好好保護這座梯田的心情再進入,於是漸漸感受到,這片終年被水流灌溉的梯田為何得以保持生態的多樣,除了在田裡常見的水棲動物蝌蚪、水蛛;植物如葦草蘭、白花紫蘇等,更曾在吉林國小教室旁撞見兩隻食蟹獴,讓從未看過牠們身影的兩位駐村都市俗驚艷地大聲尖叫。

是什麼,守護著這座山?

也還記憶猶新第一次光著腳踏入水田裡的觸感,好像被溫熱的土壤擁抱住,那樣地綿密與溫柔,也忘不了躍躍欲試學習實作休耕期間的農事,像是徒手拔雜草以便將連根拔起的土拿去鋪田埂,或拿著鋤頭將田壁和田埂旁的雜草一一除掉,但總在做完這些農事後腰痠背痛地走回房間癱睡了好幾小時,嘆氣著自己根本是「傲肖年」,原來想像跟實踐上的差距如此之大。

每當走在吉林國小教室階梯時都會看到「向大自然學習」的字卡,但對我而言在和禾好像是「向在這裡生活的人學習」,無論是參與環境教育的活動或重複性的農事時,都感覺到這是一個漫長需要耐心且沒有盡頭的過程,那麼是什麼讓這群人日復一日地待在這裡守護著這片山呢?

答案

在十月十七日晚上適逢一年一度的年尾戲,我彷彿找到了一些答案。那是每年為了酬謝神明賜予豐收而請戲班來扮戲的活動,也總是辦在吉林國小裡,過往更會結合園遊會的形式,可以說是小學生和村民們每年最期待的日子。而這天,也是我在和禾聚落裡看見最多村民的一次,看著好幾位長輩帶著因農事受傷的疼痛也要出席年尾戲,跟大家一起吃晚餐,在飯後各自或坐或站地看著戲、聊著天,那一刻,我感受到強烈的情感凝聚,那是一種生活態度,也是一種對人生的選擇,儘管當時是我來的第九天,但彷彿看見了人跟地方的連結,那樣的真實。

期待與記憶中的貢寮

一個月後我回到了城市,偶爾就會想念起在貢寮的日子,尤其是生活在這裡的人,以及那片水梯田,想著在天上盤旋的黑鳶和樹鵲、水牛們的身影、親手鋪過的田埂,和踩進土裡的觸感⋯⋯,彷彿已經變成了一種身體的記憶,也是一種對未來生活的信念與追求。於是,開始期待著明年回到這裡參加插秧大賽,和大家一起收割,一起曬榖⋯⋯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WBP-hlUoO0I

(連結是駐村期間為和禾聚落辦的剪撿市集紀錄的小影片,希望大家會喜歡:)


 

回到上方